这是一个父亲助力,孩子逆袭的故事。
在刚刚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用满屏的金句,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只要脑子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鸡汤里的精髓,是新式教育理念。
影片中,与马皓文的理念截然不同的是,他那望子成龙的前妻,选择拼命赚钱,把马飞送到最贵的学校。当然结果并不如人意,所以才有了马皓文上场、从而带来儿子马飞学习生涯的转折。
到底马皓文和前妻孰对孰错?
电影用马飞的成绩转变做了判断——从倒数第一逆袭成为年级前十。虽然这一结果过于理想化,但影片仍然值得家长们反思:
把孩子塞到昂贵的学校和补习班里,还是该多花时间陪伴TA、带TA去探索和体验世界?孩子的教育支出真的越贵越好吗?是不是父母眼中“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昂贵的暑假”来了, 你准备好荷包了吗?
在难耐的酷热中,家长们迎来了又一个让人头疼的暑假。怎样在暑假期间做好孩子的教育?恐怕家长们要先通过“银河补习班”好好思考一下。
动辄上万元的暑假补习班、数千元的绘画辅导班、每小时上千元的英语课……出现在了家长的暑期账单上。又要让孩子增长见识,又要让孩子及时充电,好应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个学期,暑期的教育成本节节攀升。一位妈妈在网上晒出暑期费用清单,近3万的总价让网友瞠目结舌。
最好的=最贵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昂贵的暑假”还仅仅是家长们面对的其中一道关卡。如今为了孩子上学的事,恨不得动用全家人的力量。为给孩子最好的陪伴,有小两口其中一人辞职全心陪读的;有为了让孩子进名校,孤注一掷花上所有钱买一套“老破小”学区房的。当然,为考察家教情况,被幼儿园面试更是家常便饭。
每个孩子都被父母视若珍宝,父母也希望尽自己所能,为孩子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以后的道路走得更顺畅一点。然而到头来,父母给了自己认为的“最好的”,子女可能却并不领情。
实际上,有多少父母是因为“别人家孩子……我们家孩子也要……”的逻辑,为孩子的教育投入重金。而这逻辑之中,更多藏着的是家长们的焦虑心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最终沦为了为人父母之间的攀比,孩子是否喜欢倒是成了其次。
这种“烧钱式”教育,似乎并不是“最好的”教育。
宜“日常培养”,戒“攀比跟风”
暑假班并非越贵越好,也不是只有出国游学才能增长见识。在孩子的“暑假计划”中,父母们应该量力而行,给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中的最好教育。
面对五花八门的课程,家长不要试图通过暑假让孩子实现“弯道超车”。如果孩子对课程不感兴趣,那么硬塞给他的课程安排也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相反,孩子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可能越学习越反感。当然,如果孩子对课程感兴趣, 孩子也会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家长们应避免依赖暑期突击培养,对孩子的教育要渗透到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尤其对学前儿童来说,更要注重在玩中学习。家长应适当借助测评工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特长,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探索世界。
有网友在那张3万总价的暑期账单下留言:我们儿时暑假抓知了,捡知了壳去卖钱,河里抓鱼抓蟹,下午竹园里躺会或玩会,再去池塘里游泳戏水,然后晚饭前去锄蚯蚓,晚上要去放很多钓黄鳝的钩子,去看了露天电影回来去收黄鳝,第二天拿到菜场去卖钱,丰富多彩啊。
童年的暑假,本应丰富多彩。影片中,马皓文让儿子闻花草的清香,用手触摸他们,用心感受世界真实的模样,在德培课题制课程中,老师们也带领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孩子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探索世界,他们不是被家长驱使去学习,而是被好奇心驱使。如此一来,才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为孩子建构起多彩的知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