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国漫之光!5天票房破10亿,《哪吒之魔童降世》以神话寓言为背景,讲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而故事中哪吒的父母,则摆脱了父权社会中权威专制型父亲、唯唯诺诺型母亲的刻板印象,处处闪耀着“当代教育之光”。
《哪吒》能够大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影片人物塑造的成功。
哪吒,一个丧萌丧萌的“熊孩子”,表面冷酷的无敌“破坏王”,却也是一个脆弱、孤独,需要家人陪伴的倒霉孩子。生活在百姓的成见里,但父母的关爱消解了他的魔童气息。
哪吒爸,威风凛凛的陈塘关总兵,在外要保百姓不受哪吒伤害,在内要保哪吒不因百姓的成见受到伤害。他会放下脸面去求百姓参加吒儿的生日宴,也宁愿“以命换命”换得儿子的“生”。
哪吒妈,外柔内刚的职场女性,日常斩妖除魔,还要兼顾家庭。希望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冒着生命危险陪踢毽子,只要孩儿开心,当妈的做什么都值得。
敖丙,温润如玉,拥有王子般的尊贵气质,被寄予厚望的龙族之子。本性纯良,但在师父申公豹和龙王父亲的洗脑下,成功黑化。幸亏哪吒用友情感化了他,最终才没有酿成祸事。
在说李靖夫妇这对“最佳父母”前,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哪吒和敖丙这俩倒霉孩子。
哪吒和敖丙是命运共同体,也是阴阳的两极。他们本就不同。一个带着与生俱来的“恶”,一个带着与生俱来的“善”。只不过因为家长的教育,二人分别走向另一个极端。
哪吒妈的想法是:所有妄图伤害我儿的行为都不能得逞!工作再忙也要抽空陪我儿踢毽子!就算我儿时日无多,也要辞掉工作陪他去游山玩水!我只要我儿快乐地活着!
哪吒爸的想法是:我相信我儿是个好孩子,他一定能走上正道!惹祸太多?没关系,千方百计给你请个师父教教你。被百姓误会?没关系,我去给你解释,知道你是去斩妖除魔了,我相信你!
相反,敖丙却从小背负着带领龙族逃离海底的期望。万千龙鳞加身,是铠甲,也是牢笼。他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好好练功,等待决定龙族命运的时刻。贵为龙王之子,却连交个朋友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在现实中,很多父母像龙王一样,对孩子寄予厚望。
他们会对孩子说:“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于是 买学区房,让孩子读名校,还剥夺了孩子所有的爱好和娱乐,刚上一年级就让孩子学习各种资料到晚上十点。
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可能因此产生厌学情绪,一写作业手就发抖,一考试就想上厕所!不想写作业?那就动用家长的权威甚至暴力,逼迫孩子去完成。孩子可能因此变得乖顺,失去判断能力,就像敖丙一样,及时明知父亲让他做的事是不对的,也不会忤逆。
相比之下,李靖夫妇的做法就宽松了很多。他们没有对哪吒要求什么,只希望他能像普通人一样快快乐乐地长大,成为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想当英雄就去当,万事有爸妈在背后撑着!
李靖对儿子说:“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因为有爸妈的“爱”罩着,被父母信任着,即使有不得不面对的天劫,哪吒也能生出“怼天怼地”的勇气来。特别是最后哪吒发现,父亲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保他周全,彻底唤醒了哪吒的自我意识,大声喊出: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父母的爱和信任, 给了哪吒安全感和自信,让哪吒能够打破千万人的偏见,形成独立的人格,坚持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学前教育服务品牌京华合木的使命。京华合木试图用德培(DAP)发展适宜性实践教育理念,向家长们解释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比如以更多的陪伴表达父母的爱意,比如通过测评工具等更多地了解孩子,比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挥他们的特长,也比如在面对“熊孩子”时,先不要急着发脾气。
很多家庭都有像哪吒这样,脾气暴躁、爱惹祸、让爸妈头疼的“熊孩子”。怎样对待暴脾气的孩子?孩子惹祸后应该怎么办?这都是让家长很操心的事。
很多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时,无计可施,只有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比孩子脾气还大。但家长要注意的是,孩子爱发脾气往往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就会有样学样。也可能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因而故意“捣乱”。
面对孩子的“暴脾气”,家长应该多关心他们,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孩子爱惹祸,也可能是教养方式出了问题。如果父母总是居高临下,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期望和情感,孩子一犯错就暴力相向,或者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被迫接受了父母转移的情绪,就会产生恐惧、愤怒的情绪,这些情绪长久积累,等到某个时间点,会突然爆发出来,或者出现自伤的情况,或者欺负更幼小的孩子。
德培(DAP)教育理念注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即使是“熊孩子”,也有自己擅长的事。只要积极引导,他们就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像李靖说的那样,“你是谁,只有你自己才说了算!”是父母的教育给予了孩子信心和勇气。
“熊孩子”的父母与要向李靖夫妇学习,不要一味训斥, 要理解孩子,信任孩子,给他们以包容——当然不是一味包容,而是要教会他们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共情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熊孩子”成为听话的“小绵羊”,不要让孩子变成自我意识觉醒前,对父亲的话全部听话照做、失去判断能力的敖丙,要让他们认识自我、坚持自我,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