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休息前,张老师安排中班下学期的小朋友们自己换衣服准备床铺,小朋友们都有序进行着。只见站在一旁的毛毛小声嘟囔着:“张老师,你帮我脱衣服,在家都是奶奶给我脱衣服的。”张老师笑着说:“毛毛已经是中班下学期的小朋友了,马上就是幼儿园中最大的哥哥了,你看其他小朋友都自己做的,毛毛也要自己学脱衣服啊。”毛毛脑袋一低,嘟着嘴说:“可是我不喜欢自己做呀。”然后还是慢吞吞地自己脱衣服了。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自理能力的典型表现,幼儿的自理能力主要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包括自己穿脱衣服、独立吃饭、系鞋带、洗脸、整理玩具等。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一个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会常有挫折感,会在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从而缺乏自信心。因此,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时,一定要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
幼儿学习自理首先需要具备自我服务的意识,也就是将自己从与他人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出来,形成自我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幼儿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2~3岁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期。这时,孩子已经获得一些经验,事事都想尝试自己做,尝试自己动作的力量和效果,这意味独立性的萌芽,是一种积极的表现,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励,如果错过关键期,孩子会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事事依赖成人的不良习惯。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加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首先,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从两岁起,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像模像样,这是必然的规律,而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学习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出去买东西,你可以把选择好的两件东西给他看,然后要求他根据质量和价格做出最后的抉择。家里突然停电,电话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长可借此帮助孩子学会求助,应当求助于哪些部门,用什么方法求助。
其次,可以从兴趣上发展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一个人的兴趣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时候是靠培养获得的,这就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潜移默化给予孩子的积极的影响。例如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并最终养成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孩子终生受益,永远都喜欢并乐于做的事。
此外,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独立思考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于孩子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比如,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家长可以只讲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发展、结尾由孩子进行续编。家长也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孩子,让孩子有思考的机会。比如,“你自己动脑筋想一想,要如何将两个东西粘在一起呢?是用胶水,还是用双面胶或者透明胶呢?”或者“你再想想还有哪些办法能更好更快地把两样东西粘起来呢?”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参与,从而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
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独立性强的孩子做事有明确的目的,能主动地做事,而且能更有目的性地去行动,有进取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是高情商的重要表现。总之,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