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后,你比较怕带着孩子去做什么事情?先听听这几位妈妈的声音吧。
“每次带娃到超市就超级头疼,看见啥就要买啥。”
“家里的孩子是购物狂,我现在都不敢去超市了,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是网购,说起来真是一把心酸泪呀。”
“只要娃一跟着我去超市,我就心惊胆战的,不敢去玩具区。每次哭闹着想买东西,大庭广众下只能妥协。”
看来,遇到“购物狂娃”,是父母非常头疼的事情了。
比起妥协、逃避的爸妈,我更喜欢善于引导的父母。
有一位妈妈,女儿已经4岁了,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有很强的“购物欲”。半年来采购的玩具,两个收纳箱都放不下了。看着家里被充斥着的各种玩具,妈妈觉得,是时候给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了。
有一天,妈妈带着孩子来到超市采购,这次孩子看上了一个芭比娃娃,其实家里已经有十几个娃娃了。这位妈妈没有生气,而是冷静的拿出手机,给芭比娃娃拍了张照片,告诉孩子:“宝贝,我们做个约定吧,如果三天后你还是很想要这个芭比娃娃,并且愿意拿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和我交换,那妈妈就给你买,可以吗?”
第三天,妈妈掏出手机,找到芭比娃娃的照片给孩子看,并且问“宝贝,你还想要这个芭比娃娃吗?”没想到女儿淡淡的说:“妈妈,我不想要这个了,我要一个粉色的脚踏车·····”每次都用这个方法,这位妈妈为自己节省了不少钱呢。
这位妈妈的做法看起来简单,但却大有智慧。这么做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1、了解孩子真正的喜好
孩子的喜欢往往是三分钟热度,通过3天的冷静期,可以让孩子的喜欢热度冷却下来,能更加平静的看清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如果3天之后还想要,就说明是真的感兴趣,真的喜欢了。
2、培养孩子的耐心
在这3天的等待中,孩子学会忍耐自己的欲望,等待购买玩具那天的到来。如此一来,孩子会越来越有耐心。
3、孩子更加珍惜得到的物品
越容易得到的越不珍惜,反而,来之不易的东西,会让人倍感珍惜。孩子也是这样。倘若孩子哭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玩具,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形成“只要哭,我什么都能得到”的观念。如果是"以物换物"、经过等待得来的物品,孩子有了付出,会更加珍惜。
面对“购物狂娃”,父母还可以参考下面的德培小妙招哦。
1、带着“任务”进超市
带着孩子去超市,往往父母是主角,他们决定了要买什么,不买什么。孩子的参与感不多,就会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
父母可以尝试着把购买的“任务”交给孩子。列出来一个清单交给孩子,让他按照清单采购。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明白:购物是有规划进行的,而不能随心所欲,而且,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化解一些购买欲望。
2、“有规则地”进超市
如果想让孩子感受到更多趣味性与灵活性,可以给购物设定一些规则。比如,“去超市你只能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价格不能超过10元,如果这次不买的话,下次就可以买不超过20元的东西。”慢慢的,孩子便懂得“以后买,会更好”,养成延期消费的好习惯。
3、钱是“有限的”
孩子之所以看到什么就想买什么,是因为他们对钱没有正确的认识,只知道花钱就能买,却不知道钱是有限的。孩子要想买玩具,可以买,但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
苦口婆心的告诉孩子“钱花完了就没有了,要有计划的消费。”几岁的娃娃根本不懂你的意思。德培DAP理念指出,孩子需要主动的、能参与其中的、有意义的、体验式的学习。
父母可以每周给孩子10块钱零花钱,至于怎么花,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如果因为冲动把钱花光了,等到再看到喜欢的东西时,就买不了了。这个时候孩子才会懂得:原来钱是有限的。
4、“存储”的好处
有些孩子抵抗诱惑的能力差,零花钱一到手就想着怎么花,或者一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买。虽然购买会有些节制,但又会形成“无规则冲动消费”的坏习惯。
德培DAP注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更重视知识的深入探究。当孩子把不同经验中所获得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思考会越来越成熟。
孩子知道了“钱是有限的”之后,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把零花钱存在自己这里,每个月给孩子算利息。比如,孩子每周的零花钱是10块钱,存一个月的利息是两块钱。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的钱越存越多,孩子赚到的钱也就越多。慢慢的,孩子会开始有了“理财”的思想,对于购买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刻合理。
上面的四个小妙招,都以德培DAP理念为依托。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在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具体问题之后,经过有目的的引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逐渐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