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即将“幼升小”的孩子,
家长的焦虑感瞬间暴增。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
每届的小学新生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为小学做了知识准备的学生,
另一种是零起点的孩子。
这两种孩子在进入小学后,
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利弊。
做好知识准备的孩子,
前期学习不费力,
但却很容易丧失认真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到了二三级的时候弊端初现;
零起点的孩子刚入学很吃力,
但却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幼小衔接课程,
而幼儿园则为了吸引更多家长,
开始出现了“小学化”现象。
教育部明令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而孩子、家长的焦虑却日益递增。
面对这种矛盾,
该如何化解呢?
为此,教育部下发了,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
例如: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
合理安排内容梯度,
减缓教学进度。
并且确定一批试点小学和幼儿园,
先行试点,分层推进。
在《指导意见》中,
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
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
促进儿童顺利过渡。
很多家长都认为,
入学准备与与适应主要是学科知识问题,
其实这是很片面的。
作为合格的爸妈,
不要再执着于给孩子报各种幼小衔接班了,
你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态度积极,讲究策略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对孩子来说是未知的,
这让他们多少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家长可以通过语言艺术,
来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
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的话吓孩子,
更不要用“上了小学就知道有多难”,
来“鼓励”孩子,
“你真的长大了!”
“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
会让孩子认为上小学,
是件很光荣、自豪的事情。
孩子的优秀不只是体现在分数上,
家长要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
学习兴趣、生活规律、集体活动等,
都会影响孩子入小学后的适应性,
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哦。
生活自理,入学不慌
生活自理能力,
是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的“本领”,
但升入小学对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求更高,
原来可以由老师帮助的事情,
小学后都得靠自己。
入学前,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的自理能力包括:
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能帮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学习习惯,用心培养
漫漫人生路上,
小学只是基础阶段,
比起考了多少分,
学习习惯显得更为重要,
毕竟良好的品质、习惯可以终身受益。
家长从幼儿园开始,
就要做好家园共育,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
倾听和提问的习惯;
表达和发言的习惯;
阅读和书写的习惯;
记忆和思考的习惯;
遵纪和守时的习惯;
合作和分享的习惯。
创造条件,培养自信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
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反倒成了他们的“附属品”。
每当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时,
都会津津乐道的把孩子做一番对比。
在这种对比、攀比中,
很有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到了小学之后,
这种“比拼”更是让人窒息。
如果你是个注重孩子持续发展的家长,
一定别忘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平时不要乱做比较,
尤其不要把孩子的短处,
与其他孩子的长处做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
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
要善于从不起眼的小事中,
发现孩子的长处,
并直率的告诉他们:
“这件事情你做的真棒。”
当然,也可以在家里进行一些,
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
创造机会让孩子积累自信心。
充满自信心的孩子,
在面对幼升小,
以及未来很多难题时,
都能从容应对。
大班的孩子即将面临幼儿园毕业,
升小学对孩子来说是挑战,
对家长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难题。
幼小衔接牵扯到方方面面,
家长切忌知识、分数抢跑,
不慌,才能跑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