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幼儿园一年丰富的活动,大大小小的节日一个不落,不得不感叹,过的最有仪式感的群体莫过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了!
幼儿园丰富的节日活动确实拓展了幼儿的认知,了解了大大小小节日的由来及习俗,但是高频次的组织节日活动,包饺子煮汤圆喝碗腊八粥真的可以让幼儿在节日活动中获得教育的意义吗?
家长:幼儿园经常性搞活动,就得给孩子准备各种道具,演出服、cosplay服、汉服,看到教师发的美图和活动视频,只要孩子开心也值了,但还是希望幼儿园可以精选活动,做精做细,不用那么多!
教师:每天感觉一直做环创,课程主题的环创,还要做主题活动的环境布置,特别是节日主题,基本只用一天就闲置了,比较浪费。准备节日活动的材料,给每个幼儿拍照,下班了还在剪辑照片和视频!
幼儿:参与节日活动好好玩,就是有点快,还没玩够就结束了。
当园所疲于应对节日活动,形式大于内容的时候,当幼儿一边把教师准备好的蒜瓣放在醋瓶子里一边对着教师的镜头笑,似乎幼儿的仪式感好像只是熟悉了摆pose,在教师喊“123,茄子”的时候挤出一丝“看上去很开心的笑容(假笑)”。那么,幼儿需要的活动是什么样的呢?园所又如何组织节日活动,体现活动的价值呢?
一 幼儿的节日期盼
大家一直说,过节就是有仪式感的过日子。什么是仪式感?仪式感是一种庄重而又无声的力量。《小王子》里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梁实秋曾说过,“在这个快餐化、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不缺少形式,缺少的是把形式变成仪式的耐心和韧性。应该探索形式背后重大的意义。”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仪式感本身,而是身边人的关注,以及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仪式感的根本,是建立孩子对生活的期待。
所以,幼儿穿上美美的汉服期待的是与好朋友一起转圈圈,看着裙摆飞扬;期待着在幼儿园里奔跑,期待夜晚亮起红灯笼,跟随教师家长同伴一起举行拜月仪式,然后静静的依偎在家长身边看着圆月,感受团圆的喜悦和幸福。这也是我们给幼儿组织活动的初心。
二 幼儿园里的活动计划
幼儿园组织活动的发心也应该是让幼儿真实沉浸式的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是摆拍走形式。
比如说,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大多数的园所会以汇报演出的形式组织活动。提前排练节目,搭建毕业演出的场地,通知家长参与。幼儿表演结束,园长给幼儿颁发毕业证书。幼儿提前两个月排练节目,表演现场听从教师的安排,尽量让家长看起来“完美”,这样“精心设计”仪式感满满的毕业典礼真的可以让幼儿有美好的回忆吗?真的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去跟自己三年的幼儿园时光告别去迎接新的起航吗?
幼儿从幼儿园三年生活学习毕业,也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需要做什么让幼儿真的懂得自己即将从小朋友的身份转向小学生呢?
有的幼儿园会这么做,没有多次繁杂的排练预演,因为毕业不是外在的走秀,而是真情实感的纪念时刻。
比如幼儿3岁入园的时候从园长那里领取一棵树苗然后在幼儿园里面栽种,然后这棵树苗就会伴随幼儿三年幼儿园生活,毕业典礼就是跟这棵树告别转移“抚养权”,幼儿的回忆里是三年里对小树的呵护,还有在树边的嬉戏玩耍……在毕业那一刻,成就感、责任心、感恩之心也就印在幼儿的心里。
比如幼儿园选择亲子徒步,6个小时无间断的从山谷里穿行。一路上,有小溪有陡坡还有攀岩,幼儿一路不断“打怪升级”爬到长城遗址,园长为每位幼儿颁发了奖牌和毕业证书。站在山顶的幼儿,在那一刻哭了,懂得了即将离开熟悉的园所和教师,也知道了接下来的路充满了挑战,但是此刻的幼儿已经长大,自己需要去面对小学的生活。
还有的幼儿园选择了营地组织毕业典礼,三天两夜的集体营地生活,让幼儿充满了期待。艳阳树荫下的军训,鱼塘里捉泥鳅,捡木柴做大锅饭,星空下的围炉夜话……
没有铺张的环境布置,没有夸张的情感渲染,没有只是拍照展现给家长看的虚假,就简简单单的回归节日本身,真正的让幼儿参与活动并收获节日本身传达的意义的价值。
除去节日活动,早上的一声“早上好”,餐前的静心等待,布置温馨整洁的教室,午睡前的摇篮曲,把园里熟透的柿子摘下来一起做柿饼储存秋日里的暖阳,一起在山坡上挖野菜感受春天的气息……都会让幼儿感受到安全和被关注,逐渐培养起幼儿内在的秩序感。
有温度的幼儿园,才能养出内心丰盈、积极温暖的孩子,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组织活动不是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而是带给孩子内心的富足和平静。
童年里那些被看见,被珍惜,被惦念的日子,成为了治愈孩子一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