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华合木幼儿园中,每节课教师要做的是认同儿童的兴趣,理解儿童的思维,并帮助儿童拓展他的思考范围。教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儿童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比方说,顺序关系、因果关系、功能关系,或是相似、差异或者包含关系,并将这些联系融汇成更为全面的认识框架。在这过程中儿童也在学习如何参与到对话当中去:如何去回应他人的想法和问题,如何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如何去通过语言、手势、表演、声音等等来详细说明或者表征这些想法。
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帮助儿童建构并用言语表达一系列互相联系关系。教师可以同时身处儿童所创造的情境之内和情境之外。融入到儿童中去,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与此同时教师又承担了好奇的外部观察者的角色,热衷于通过儿童自己的解释来了解儿童世界。
1.相信儿童的有趣想法,并且要理解他们的想法。例如:活动主题是“如何骑自行车”,教师应该设计提问“你想骑车做什么?”每个孩子会有不同的有趣想法,教师要尝试理解每个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目的。
2.认为儿童是有能力进行连接的。教师对所有孩子提出问题,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拓展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更为详尽和相互联系的观点体系。例如:主题是“去市中心”,教师从班级里的女孩想开车去某个的地方的想法入手,通过问孩子们打算去哪里,要去的地方在哪儿,他们怎么保证车上的婴儿安全等等这样的问题,来尝试着帮孩子们勾画出一幅更完整的画面。
3.相信儿童具有同他人交流他们想法的动机。例如:当教师问道如果我们自己开车要去我们想去的地方,什么最重要?孩子首先分享自己的观点,告诉别人我想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并且可以跟大人沟通吸取一些经验。
4.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一片可以让儿童想法成长的空间。这个空间由儿童的兴趣点决定,教师首先设想一些儿童最初的想法寄存在这个空间。这个空间要比儿童的想法所占空间要大,这样教师可以想象儿童的想法可以朝哪些方向延伸或者拓展,这片空间就成了和儿童共享的空间。通过与儿童的对话,了解儿童正在形成什么想法,教师将这些想法之间进行关联,再将关联后的信息反馈给儿童。
教师在与儿童建立这种想法模型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提出不同问题,会发现新的视角,再通过提问讨论。这样通过不断讨论参与儿童的回应之间持续互动,教师与儿童之间共建了一种更为细致和复杂的认识。在教师操作实施的每一个活动中,每件事情都引发了后一件事情,或者使后一件事情成为了可能。这样逐渐形成的认识系统就都是以事件序列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也就是我们课程理念的精髓之处。
(文章来源:中国德培教育研究院 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