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早期教育的不断发展,早期教育界对课程的认识也一直在不断改变。早在20世纪60年年代,美国幼教界争论的焦点在于哪一种课程模式最有效,但经过短期比较,大家认识到其实没有一种课程模式必然优于其他课程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早期教育界研究的着眼点成了课程模式的“适宜性”。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是“适宜的”,根据什么指标来判断?美国幼教协会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简称DAP)正是作为一个指导教师教学和决策者制定政策的工具出现的。例如,Epstein和Schweinhart在《幼儿教保课程模式》一书中就运用DAP对蒙台梭利课程、银行街课程、高瞻课程、卡夫一达夫斯建构观、教学策略的创造性课程、直接教学模式等做出了“适宜”或“不适宜”的评价。
德培(DAP)教育是以DAP理论为基础,充分结合了中国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习需求,充分考虑到中国幼师的普遍水平和教学能力等问题,研发落地的一种教学体系。德培(DAP)课程不仅仅关注教学内容的构成,还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相应的评价,即不仅关注“教什么”,而且关注“为什么而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这样教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一)为什么教——德培(DAP)课程的目的和目标
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组成了课程的“为什么”。他们说明了教育背后的原因——教学的目的或效果。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这个活动?为什么我们要按计划时间进行该活动?为什么它对儿童们是有价值的,对儿童有益的?教师制定相应的目标来指导课程,所制定的目标是具体的,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述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每一活动的目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并且要进行活动的评价。
(二)教些什么——精心计划的整合单元课程和活动
德培(DAP)教育采用的是跨学科课题制融合性课程,课程需要思考为达到预想的目的和目标需要组织什么活动?应该准备哪些材料?要做什么?课程计划要结合发展适宜性主题和活动。活动是和单元课程预期效果或学习目标相匹配的。
德培(DAP)课程的定位是基于幼儿需求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提问、兴趣点等相结合来指导课程。通过主题单元课程和日常活动(一些用以支持主题),每一天将会通过不同的体验达到平衡。这样,“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也就得到了解答。
(三)怎么教——教学组织策略
选择的活动(“教什么”)应当如何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目标(“为什么教”)?是计划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还是个别活动?怎样进行材料的计划与准备、具体流程、采用方法的选择?这些都在回答“怎么教”的问题。随着问题的解答,教师才能清楚地了解活动从开始到完成的顺序。
当德培(DAP)教师在实施课程中认真思考以上这三个问题时,课程就是在遵循发展适宜性的原则。教师不仅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在做什么,而且能清晰地明白到底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