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上”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幼儿教育观,而德国却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也是“不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与这种做法相反,中国的家长都会让孩子“超前学习”,赢在起跑线上,那么这种“超前教育”是不是一定能超过“输在起跑线”的孩子呢?看了德国的幼儿教育成果,你会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德国宪法禁止过早开发幼儿智力的学前教育
德国的法律禁止学前教育,不允许对幼儿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大脑变成硬盘、储存器,留给幼儿大脑更多想象的空间。孩子进入小学前,“唯一任务”是快乐成长,家长或幼儿老师要帮助孩子达成这种快乐成长,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德国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应在相应的阶段做适宜的事。表面上看我们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很扎实,但超前学习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能力,由此造成孩子被动接受形式化的知识而疏于主动、独立思考的习惯。
德国法律规定大人不能强迫孩子
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他们认为帮孩子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反而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在幼儿园,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也不包揽,只在必要时给以鼓励和暗示,大人也不会强迫他们做什么,因为这么做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
通过“玩”让孩子达成受教目的
德国的幼教普遍认为:孩子在幼儿阶段最重要的是玩。所以在幼儿园教师通过玩教孩子,他们只作为观察者、帮助者,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其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具体活动内容由幼儿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去娃娃家或到户外玩。
注重在“逆境”中培养孩子开拓性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练就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他们的幼儿园室外有大片活动场地,如草地、沙地、石头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干涉,并“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手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如果非要小学前“教育”孩子,重点也只有三个方面
1、.基本社会常识,像遵守秩序、不大声说话等;2、动手能力,孩子在幼儿园可按兴趣参与手工制作,从小培养主动做事的习惯;3、培养孩子的情商、领导力。
你看,德国的幼儿教育也是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独立性及社会适应力、创造力,并且是通过适宜性的“玩”、“体验”来培养的。而德国创造性人才在世界占据着很高比例的原因,与他们的教育观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与这些先见的教育观不谋而合,我国的京华合木幼儿园施行德培(DAP)教育观如适宜性发展、体验式教学,等等,倡导孩子有自身的成长发展规律,教育不能超前,相应的阶段做适宜的事,应因材施教。教育的重点要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来制定适宜这个孩子发展的成长方案,以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学习力和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最应该给幼儿的。就像先秦时期的《学记》中“禁于未发”的观点——儿童的发展尚未到位时,相应的教育是不能登场的。这是一种教育要尊重儿童发展并以儿童适宜性发展的因材施教观念。
不仅在观念上,落地到具体的教学中,徳培(DAP)教育更是以目的性、适宜性、拓展性、教师教学有效性为重要原则执行,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孩子在“玩”中、游戏中、兴趣中、探索中释放天性,自主学习,学得创新,学得长远有效,虽然“输在起跑线”,但赢在未来。包括跨学科课题制融合性课程的设计内容,也围绕着儿童天性的自我表现、潜能表达,尽可能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的适宜性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孩子将来也更能发展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这样的教育也能成为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生产力”,从这一角度看,徳培(DAP)教育将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一点不为过。